阜陽中秋節有哪些傳說和風俗習慣?張燈結綵、摸秋、撂火把

在阜陽,中秋節有哪些傳說和風俗習慣?為此,記者採訪了阜陽師範大學教授劉宏。

劉宏曾任皖北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在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之餘,對阜陽民俗文化進行了深入研究,著有《阜陽民俗文化研究》(與張文波合著)一書。

阜陽中秋節有哪些傳說和風俗習慣?張燈結綵、摸秋、撂火把

據劉宏介紹,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帝王祭月的禮制。中秋節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嫦娥奔月的故事流傳甚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月餅起源於唐朝初年。

“阜陽民間一直流傳著‘送月餅,殺韃子’的故事。”劉宏說,元朝末年,潁州的白蓮教首領劉福通參加韓山童領導的農民起義,失敗後,另組織紅巾軍繼續反元。據傳當年八月十五之前,劉福通命白蓮教徒製作月餅,內藏小紙條,寫上“切月餅,殺韃子,著紅巾”等字樣,作為禮品,用紅布包著分送各鄉,約定八月十五晚上吃過月餅,頭纏包月餅的紅布,一齊舉事,動手殺掉各鄉駐守的元軍。由於佈置周密,徒眾心齊,一夜之間將潁州各地的元軍殺光,取得紅巾軍起義首戰的勝利。

阜陽中秋節有哪些傳說和風俗習慣?張燈結綵、摸秋、撂火把

明清以來,阜陽各地製作月餅的店鋪遍佈城鄉,刻制各式花紋圖案月餅模子的作坊長年營業,生意紅火。一般人家,買回幾個月餅模子,到了中秋節前,蒸麵配料,用普通鍋爐烘烤,香飄村舍,更增加了中秋佳節的喜慶氣氛。

中秋之夜,除拜月、賞月之外,阜陽民間還有摸秋的習俗。摸秋活動一般在晚飯之後,年輕人先聚在一起敘話,待到夜深月高之時,慢慢結伴向村外散步,當走到種有瓜果的田地菜園時,便停止說話,貓著身子,下到地裡,邊瞄邊摸,選擇自己喜愛的瓜果。

摸秋有摸秋的規矩,下田不能帶筐,只能用手拿,不能折斷藤蔓、踩壞莊稼,不能摘下不要。具體要求是:瓜(冬瓜、南瓜、筍瓜)要大不要小,青菜(茄子、蘿蔔)要嫩不要老,葫蘆要圓不要扁,黃瓜(絲瓜)要硬不要軟,豆角(蛇豆、菜豆)要長不要短。對於種瓜果的農家來說,地裡的東西十五晚上被摸秋了,不但不罵,反而感到高興。據說摸秋會給農家帶來好運,莊稼會長得更好。

阜陽中秋節有哪些傳說和風俗習慣?張燈結綵、摸秋、撂火把

“在阜陽南部沿淮潁上、阜南一帶,中秋之夜還有撂火把的習俗。俗稱‘八月十五悠火把’。”劉宏說,年輕人提前用麥秸、稻草等容易燃燒的柴火捆上細繩紮成一尺多長,直徑兩三寸的火把,火把中間裹上些木炭和鋸末,便於燃燒時起花——火星飛散。紮成之後,在略細的一頭拴個二尺長的帶子作為尾巴,便於燃燒後搖動生風。如無工夫扎制,也可以用舊笤帚頭代替。

中秋節當天晚上,年輕人帶上火把和一些乾柴,聚攏在空曠地帶。領頭的招呼大家把乾柴放在一起,掏出火柴點著柴堆,大家圍在火堆旁,慢慢把火把點著,離開火堆,選擇合適的空地,拉直火把尾繩,慢慢搖動,待火把燃燒出火苗時,猛地向空中丟擲。幾乎是同時,幾個、十幾個火把一起飛向天空。據說誰的火把亮,誰交好運,誰的火把高,誰家的莊稼長得好。這一刻,歡笑聲、喝彩聲、吆喝聲,交織在一起,給寧靜的田野平添了無限生機。

如今,鄉村年輕人大多外出工作、務工,中老年人沒有玩火把的童心,八月十五撂火把的景象已不多見。

潁州晚報記者 方松高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