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佑航天員回家的“生命之傘”3個籃球場大出自80後90後之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4月16日上午,一朵紅白傘花在中國西北上空綻放,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大傘的護佑下飄然落地,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位航天員安全回家。

神舟十三號採用快速返回方案,回家時間並不長,這期間,除了3名航天員的身體狀況備受矚目,就屬最後時刻展開的這把巨大的生命之傘了。

這是神舟十三號所攜帶的“主傘”,約1200平方米大,全部展開後可以覆蓋3個籃球場,拉直長度超過70米,能夠橫跨足球場,是世界上最大的環帆傘,更是護佑航天員返回地球的安全保障。其主要目的是用於降低返回艙的速度,保證返回艙的穩降姿態,使得航天員安全平穩降落。

“開心!”“自豪!”得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安全返回後,一群身在北京航天城的80後90後“航天繡娘”流下激動的淚水。那頂護佑航天員安全回家的大傘,正出自她們之手,她們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神舟飛船回收著陸分系統研製團隊中的“主力隊員”。多年來,她們用航天人的赤子之心和對生命的敬畏,潛心守護航天員的安全回家路。

護佑航天員回家的“生命之傘”3個籃球場大出自80後90後之手

神舟十三號返回艙“主傘”示意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

“航天員把生命交到我們手上,我們就得對生命負責!”

“成功著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回收著陸分系統副主任設計師包進進眼睛直盯著直播螢幕,激動地說:“大傘給力,這顆心總算放下了!”

“測試資料正常!”發射場技術廠房裡,神舟飛船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三艙組合體矗立在中央,在這個“龐然大物”面前,本來就不足百斤的包進進看起來更加瘦小。

每當回收著陸分系統產品測試進入發射前的關鍵階段,作為神舟飛船回收著陸分系統主任設計師的她,不僅要每天撲在測試現場,確認大量測試資料,還要利用測試間隙和休息時間趕寫各種報告材料,力求把所有產品的狀態和關鍵資料梳理清楚,複查到位。

“資料是判斷產品狀態的主要依據,所以面對這些資料每一個都很關心很謹慎,沒有覺得枯燥。”包進進整天和資料打交道,每一個數據都不允許出差錯。

生活中的包進進總是面帶笑容,溫柔和氣,可真的與她在工作上“討價還價”,她馬上就表現出一副據理力爭的模樣。

“航天員把生命交到我們手上,我們就得對生命負責!”她說,“越是成熟的型號越要謹慎,別人幹分系統總體的時候,一切都順利,不能壞在我身上。”

護佑航天員回家的“生命之傘”3個籃球場大出自80後90後之手

神舟十三號返回艙“主傘”示意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

載人航天,人命關天。降落傘產品是神舟飛船回收著陸分系統關鍵產品,生產過程複雜,關鍵控制環節多,從加工、包裝到裝配均為手工操作,因此每艘飛船降落傘產品的質量要求可以說是極為嚴苛、不容有失。

“霞姐,幫我看下這個頂孔加強帶縫紉形式符合要求嗎?”“霞姐,這個部位的設計和工藝描述如何理解?”……只要“霞姐”在現場,團隊成員就如同吃上了“定心丸”。

這位“霞姐”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降落傘研製中心組長楊霞,主要負責神舟十三號降落傘工藝的編制,以及設計加工工藝流程、細化工序內容,制定生產階段的產品保證控制措施,解決降落傘加工過程的技術難題。

工作12年,她一直在降落傘研製的最前線,潛心鑽研降落傘製造工藝,是名副其實的“大姐大”,在降落傘工藝創新上又痴迷得像個孩子。

說起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回憶起這幾個月懷著忐忑而激動的心情迎接航天員的返回,她說:“在產品複查環節,我們從降落傘生產的全流程複查產品的每一個零部件加工狀態的一致性狀態,確保產品質量萬無一失,我們有信心。”

楊霞深知工藝作為設計與製造的“橋樑”,只有“地基”穩固,“橋樑”的作用才能充分發揮。

像照護自己的孩子般為大傘做“體檢”

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安全返回,當時還是小姑娘的孫嘉璘萌生了成為航天員的想法。數年後,這位90後真的成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一名降落傘設計師,負責神舟十三號降落傘設計。

電腦上,一張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降落傘包裝過程記錄照片,和一張作為參照的降落傘包裝過程質量控制電子圖冊,同時映入孫嘉璘的眼簾。

降落傘包裝過程是個典型的不可檢不可測環節,為便於進行狀態比對,孫嘉璘標註了包裝要求,準備了之前已經過飛行驗證的包裝狀態照片,以及同批次其他架次降落傘的包裝狀態。她常說,“質量職責重於泰山,不能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看到神舟十三號成功返回,很激動,研製過程中,大家都投入了很多心血,我只想說成功沒有偶然。”孫嘉璘說。

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的晾傘大廳裡,一頂紅白相間的傘衣高高地掛在中間,這是批抽檢試驗飛行回來的“功勳傘”,穿著白大褂的主管設計師隋蓉正和檢驗、加工人員一起給降落傘做“體檢”。

“每一頂經過飛行試驗的降落傘都是寶貴的財富,它們驗證了降落傘的效能,為產品可靠性的持續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援。每一個設計師都把她的產品當成了自己的孩子”這句話用來形容初為人母的她再合適不過。

護佑航天員回家的“生命之傘”3個籃球場大出自80後90後之手

神舟十三號返回艙“主傘”示意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

身為設計師,在隋蓉看來,不只是坐在辦公室裡寫報告畫圖紙,還要懂工藝,懂加工。在降落傘產品加工過程中,一有時間,她就跑去加工中心確認產品狀態,與加工人員交流加工問題。驗收檢驗時,她又和檢驗人員一起分析產品效能,事無鉅細……在她眼裡,成功沒有偶然,而回收著陸的成功正因每一個細節都沒有失誤。

“讀高中時,我看到電視上乘坐神舟五號的楊利偉,成為我國第一個飛上太空的航天英雄,特別激動,那時就在心裡埋下了航天報國的種子。”每次回憶起成為航天人的初衷,她總是感慨萬千。也正是這種對航天事業的嚮往和執著,一頂頂承載著護航使命的大傘通過了她的嚴格檢驗,為航天員回家鋪就了安全之路。

“用心縫好每一針,因為成功,只能成功”

“飛船返回的時候特別緊張,心裡一直祈禱著一定要一切順利,然後會想著現在是不是該彈蓋兒了,該脫減速傘了,該轉垂掛了,等所有的動作都執行完了,心裡才真的放鬆下來。”作為神舟十三號飛船回收著陸分系統空投試驗和總裝負責人,張亞婧邊看直播邊情不自禁流下淚水。

她告訴記者,她心中的航天夢,就是可以抵達任何想去的地方,自由地往返家園,不管去到哪兒,都能平安回來。

寬敞的試驗總裝廠房裡,伴著陣陣轟鳴聲,張亞婧手拿遙控器,操控著行吊,將幾噸重的空投試驗模型小心翼翼地起吊到預定位置。

站在一旁的男同事們一臉驚訝地說道:“你還會開弔車,竟然還開得如此熟練!”張亞婧幽默迴應:“這只是試驗人員的一項基本技能。”

這只是她能力的“冰山一角”。開帶鬥兒的電瓶車,裝產品擰螺釘兒……雖然是組裡唯一一個女性,這位女漢子已習慣了什麼都親力親為。

張亞婧最常鞭策自己的一句話是:因為成功,只能成功。所以,在看到裝配的小夥兒有想當然的苗頭時,她便立刻指出,併為他講解不嚴謹可能會造成的嚴重後果:試驗的成功靠大家的共同努力,不是某一個人。

降落傘的加工是神舟飛船研製過程關鍵一步。這一步由一群年輕睿智的“女團”完成,其中有這樣一位熱心腸的女匠——付春慧,她多次承接縫紉技術難度大的技術型工作,現已是降落傘加工的技術骨幹,“用心縫好每一針”是她對自己的要求。

“我接觸航天還是在上學的時候,大家都在討論神舟七號,自己也是熱血沸騰,但當時沒想過會從事這份工作,感覺離自己很遙遠。”接受記者採訪時,負責主傘製作的付春慧說,“現在有點小激動,航天員用我作的傘安全回來了。”

沒有一種成功是不用付出的。“勤學好問,技術一流”是付春慧的代名詞。

“只有勤學多問,才能擺脫師傅說一步,徒弟做一步的被動工作狀態。”在工作之餘,她經常閱讀降落傘加工專業書籍。每次有新的任務分配給她,在縫紉之前她總是先認真的查閱設計圖紙和工藝檔案,記錄下來不懂的地方趕緊請教專家。

怎樣在有限的空間裡保證1200平方米主傘尺寸一致,是最讓團隊頭疼的難點。付春慧不斷翻閱資料和筆記,一邊認真琢磨降落傘邊布料,一邊在縫紉機上操作,最終保證了96根徑向帶加工後的線跡鬆緊度一致,確保了每一根長度一致。

包進進告訴記者,從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到神舟十三號飛船安全返回,回收著陸分系統研製隊伍已走過30個年頭。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年輕一代從上一代航天功勳的手中,穩穩接過事業的接力棒,也接過精神傳承的接力棒,繼續書寫屬於航天回收人的史詩。

【來源:中國青年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