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投資--為什麼品牌消費行業容易跑出大牛股

閒話投資——為什麼品牌消費行業容易跑出大牛股

日常生活中呢,經常會聽到一些調調,為什麼一瓶白酒,一根鴨脖,幾袋火鍋丸子等的市值能大幅度的超越這麼多的高科技公司,可這玩意兒也不興邦啊?等等一些沒吃著葡萄說葡萄酸的言論。其實呢這樣的論調大可不必,資本市場長期來看一個公司的股價能不能漲,市值能不能持續的變大,跟所謂的興邦不興邦,科技不科技都沒啥太大的關係,科技創新從來也不跟股價上漲劃上一個等號。而最終在市場長期稱重機的表現下,市值和股價只跟一家公司是不是真的能賺到錢,以及持續不斷的賺到錢有關係,而高大上等等形容詞和賺錢從來沒有必然聯絡。而事實上,當你放下偏見以後,深入的去研究一下部分消費品公司的商業模式,你會發現市場長期一定是聰明的這句話絕對不假,而我本人也是非常建議大家如果一定要選定一個能力圈範圍內的行業,大消費行業絕對是一個值得你花大量精力去深耕的行業,甚至是不二選擇。那麼品牌消費行業之所以能有如此表現,總結一下主要是因為具備如下幾個顯著的競爭優勢,而別的行業要想具備這種生意屬性,則相對比較困難。

1:消費品滿足的是人最原始的吃的需求,國內市場天花板足夠的大和深

任何一個公司的發展壯大,都遠離不了宏觀大環境的影響,而消費賽道滿足的是人與生俱來最原始的吃的需求,國內市場的行業天花板可以講是無窮無盡的寬廣,架不住老百姓人多還有錢,量和價兩個維度都具備很大的發展空間,而人骨子裡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高品質產品的追求會隨著錢包的厚度,源源不斷的釋放消費慾望。

2:品牌消費行業,相比於其他行業更容易構築起中長期的競爭壁壘

世界上任何一個公司隨著發展的程序,都會想要去樹立屬於自己的品牌。而品牌的打造,對於不同的行業具有不同的意義。那麼對於傳統的吃穿用度等嘴巴上的東西,可以這麼說品牌基本上就是這家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賺錢靠的就是品牌形成的經濟商譽,而品牌的打造往往是一個長期侵佔人心智的過程,

會從產品包裝的顏色,標語,美譽度,口味,產品象徵等多個角度對消費者形成潛意識裡的長期侵佔

。比如我們提到高階白酒第一時間就會想到茅臺,五糧液,提到榨菜第一時間就會想到烏江榨菜,提到中藥第一時間就想到片仔癀,提到調味品第一時間就會想到海天醬油。而同樣的現象在工業領域則很難形成類似的心智侵佔,大家看的更多的還是產品本身的引數是否夠硬,至於是哪個廠家的產品並沒有那麼重要。

所以你會發現,當一個品牌打造成功之後,往往給公司帶來的競爭優勢是長期源源不斷的正向影響,而這種正向的影響最終都體現在了這類企業獨特的提價權上,無一例外這些廠商都在持續不斷的提價(利潤的增幅都顯著大於營收的增幅,無他原因就是持續不斷的提價),而最終體現到財務報表上則是很少的維持性資本開支,就可以帶來營收和利潤的大幅度上漲。

3:

可重複消費屬性

,顯然一生一世的生意好過一生一次的生意

消費品,之所以稱之為消費品,從生意一開始的屬性上講就是短平快的交易模式,今天吃了明天還要吃,還能吃。那麼這種高重複消費屬性帶來的是產品自身不存在所謂的週期屬性,而公司賺錢可以瞄準的是存量市場,而非像很多工業公司看的只能是滲透率和增量市場。這話怎麼理解,其實道理很簡單,比如白酒國內一年消費量打個比方有5000億的規模,那麼正常情況下,今年喝了5000億,明年起碼這個5000億的基本盤是穩的,增量部分多出來的那都是賺的。但是對於工業企業而言,比如說飛機,今年國內航空公司資本大開支買了2000億的飛機,你就會發現明年國內市場基本上就沒有這2000億的飛機銷售了,要等到不知道何年馬月才能夠有新的資本開支需求,而行業週期其實就是這麼來的。而消費,醫藥為啥被認為可以穿越週期,其實質就是來源於生意屬性當中,短平快的可重複消費屬性,盯住存量市場,每年就可以活的很舒服。相比於後者必須始終依靠增量市場的生意模式確實從根子上就舒服了不少。(事實上工業科技行業漲的好的公司絕大多數也普遍存在可重複消費屬性,比如耗材,會員費等等)

就這!

給你最純粹的底層邏輯,沒有人云亦云,只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投資不迷路,記得點關注!!!!

葉奇傑,申萬宏源證券投資顧問,執業證書編號:S0900618120034。本文所載資訊及表述觀點僅代表個人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本人不對所引發的損失負任何責任,投資人須對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為負責。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