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陰補虛,推崇這味良藥

秋意漸深,秋燥漸顯,這個時候滋補津液的藥物用得逐漸增多。

說到這類藥物,麥冬絕對是其中的經典藥物。不管是《神農本草經》還是醫聖張仲景,都對於這味藥十分推崇。今天帶大家從另一個角度認識麥冬,學習如何根據陰陽盛衰理論使用它。

麥冬:

味甘,平。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久服輕身,不老,不飢。生川穀及隄阪。

《傷寒雜病論》:應用麥冬的代表方麥門冬湯、竹葉石膏湯。

滋陰補虛,推崇這味良藥

升降(陰陽盛衰):降(陰虛)

“麥門冬,甘,平”。麥門冬即麥冬,屬於“降類”,主要用於治療“陰虛”的津液虛證、陰虛證、氣滯證。

麥冬的藥用部位是根部,質地重而微寒,所以也屬於“降類”,麥冬可以引人體的氣機下行、向內。

麥冬味甘,鮮品多汁而潤,所以能夠補益人體的津液,可用於治療“陰虛”的津液虛證、陰虛證。

麥冬可以降氣,而更多儲存降氣能量的部分在麥冬中間的“芯”,所以經方中要應用麥冬滋補津液且降氣的功效時,就不去麥冬的芯,而主要應用麥冬滋補津液的功效時,就要求去心。麥冬的幹品飲片很難去心,由此來看,古人應用的麥冬大概是鮮麥冬。

綜上所述,麥冬的功效為滋補津液,也能降氣、下氣。

麥冬屬於“降法”,藥用部位是根部,所以可以作用於人體的中焦,其功效可以降氣、下氣,所以可以治療“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

但需要注意的是,此類症狀以有津液虛、陰虛病機者,方為單用麥冬治療的適應證。

麥冬可以補益津液,具有補虛的功效,所以古人謂其可以治療津液虛病機下的“羸瘦短氣”症狀。

麥冬的性味相對比較平和,所以古人稱其補益之功可以做到“久服輕身,不老,不飢”。

從《神農本草經》的記錄看,古人更多地應用麥冬的降氣、下氣功效,自然當以不去心的麥冬為佳。而經方中應用麥冬,重在應用其補益津液的功效,所以多提示“去心”。

滋陰補虛,推崇這味良藥

接下來再給大家說兩個

調理經方:

麥門冬湯

麥門冬湯方由麥冬、人參、大棗、甘草、半夏、粳米六味藥配伍組成。

全方屬於降法,用於治療“陰虛”的津液虛證。

雖然麥門冬湯可以治療上焦、中焦津液虛,仲景書中記錄的麥門冬湯證的病機屬於僅有上焦津液虛。

由於上焦的津液虛,所以滋養組織不足,兼以陽氣上浮,即“火逆上氣”,出現“咽喉不利”的症狀。此時的治療就應當“止逆下氣”,而滋補津液治法本身就屬於降法,另外還應當加入降氣、下氣之品。

麥門冬湯重用麥冬七升(按照今天的重量折算,此方鮮麥冬的用量大概在1000 克以上),以滋補津液,同時,此方的麥冬不“去心”,所以具有較強的降氣、下氣的力量。配合其他藥物後,共同起到滋補上焦津液並降氣的治療作用。

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湯全方屬於降法,病機屬於“陰虛”的陰虛證。

原本的表證,經過辛溫發汗的治療後外邪已除,由於辛溫的藥物升散作用,一方面會耗傷陰津血,另一方面也會引起人體陽氣的上浮,病機屬於陰虛證,所以出現“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的症狀。

治用竹葉石膏湯,方中用麥冬、人參、甘草、粳米以補益,用竹葉將石膏斂降的作用帶到人體的表(上焦),配合用石膏以斂降上浮的陽氣,半夏、粳米以顧護中焦。

由於竹葉石膏湯方證不宜過於降氣、下氣,所以方中所用麥冬“去心”。

以上分享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關注

@哈氏不孕科室

,瞭解更多婦科養生知識。

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