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虛人群普遍多了!專家:少食生冷、 避免勞累、心情舒暢、多曬太陽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心病科主任醫師 湯 諾

相比以前,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隨之帶來的是體質變化。普遍使用冷氣空調、常食生冷寒涼食物、濫用抗生素、經常熬夜等,時刻損耗著我們體內的陽氣。臨床發現,陽虛人群普遍多了。

《靈樞·壽夭剛柔》雲:“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體質強弱表現為對某些疾病有較明顯的傾向性、易感性,透過調理偏頗體質狀態使之向平和質(人體9種體質中,只有它為正常體質,其他8種均為偏頗體質)轉化,達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目的。研究顯示,中國一般人群中,平和質佔32。14%,偏頗體質佔 67。86%,8 種偏頗體質中,陽虛質位列前三,這種體質較易發生胃潰瘍、骨質疏鬆症、支氣管哮喘等疾病。

陽虛人群普遍多了!專家:少食生冷、 避免勞累、心情舒暢、多曬太陽

陽虛體質是以陽氣虛弱為主的體質狀態,是許多疾病產生的體質基礎。中醫學認為,陽虛狀態下,人體推動和溫煦功能減退,容易出現虛寒症狀,故陽虛體質又稱“虛寒體質”。其形成與身體先天條件不足、後天生活環境、飲食習慣、疾病及藥物因素密切相關。陽虛體質的人典型表現為:四肢不溫、畏寒喜暖、面色白、大便溏薄、自汗、舌淡苔白滑、脈沉微無力、耐夏不耐冬;性格上,少言懶語、沉靜內向。

中醫學典籍《素問》指出,陽氣具有興奮、推動、溫煦、防禦等作用,若人體陽氣不足,臟腑機能會顯著降低,機體活力和功能也會被削弱,進而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可以說,陽虛則寒、則陰病,陽氣是主宰,只有陰陽互相化生才能保證身體健康,否則“陽”無法制約“陰”,陰過於亢奮,臟器活動便會減弱,津液與血氣的執行會變得遲緩,最明顯表現就是精力差、倦怠無力、怕冷、精神萎靡、反應遲鈍等。

另外,陽虛是形成亞健康狀態的必要條件。中醫認為,亞健康狀態可歸屬到“小疾”和“未病”範疇,陽虛所引發的一系列表現意味著患者處於“已病”狀態。

根據陽虛體質的特點及個人差異,臨床常採用“辨體施養”(飲食調養、情志調養、四季調養、運動調養等),具體為:飲食上,明確食物的性味、熱量、屬性等,原則是少食生冷;根據自身生活習慣和運動能力制訂相應的體能調節標準;保證工作學習之餘合理休息,避免過度勞累;生活中避免情緒嚴重波動。陽虛症狀嚴重的人群,可採用滋補類、溫補類的中藥調理。在夏天,中醫常說“春夏養陽”,多到戶外曬太陽,適量進行戶外活動,是調理陽虛的重要手段。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