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這個機構,比錦衣衛權力更大,設立後讓百官震動

在影視劇中的錦衣衛,在歷史上確實有這個組織,這個組織存在時間非常久遠,它本身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所設立的機構,錦衣衛的前身,本是親軍都尉府、儀鸞司,而這兩個機構的職責,也有所不同,一個負責皇帝的安全工作,一個皇帝出行時,負責禮儀排場的工作。

明朝中這個機構,比錦衣衛權力更大,設立後讓百官震動

後來朱元璋把這兩個機構裁撤,然後整合一起就是錦衣衛,而所負責的工作變成儀仗、刺探、刺殺、間諜、執法、監視等等,說白了就像如今的特務,或者說特工,錦衣衛直屬於皇帝,只對皇帝負責,因此手中權力很大。

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可以逮捕任何人,不管是皇親國戚,還是黎明白官,有先斬後奏的權力,但要視情況而定,而朱元璋成立錦衣衛的初衷也很簡單,更好的掌控朝廷,同時方便中央集權。

同時也因為權力大,可以先斬後奏,因此讓文武百官,聞風喪膽,只要見到錦衣衛,說明你事發了。到了清朝時期,清皇帝延續了這個制度,也設有錦衣衛,但後來改名為鑾儀衛,但職責都差不多,但越南的國家也跟風,設有錦衣衛。

明朝中這個機構,比錦衣衛權力更大,設立後讓百官震動

而明朝的錦衣衛,存在時間長達三百年,直至南明政權結束,也正因為有著悠久的歷史,所以如今的影視劇,才會借用這些機構名稱。

說到錦衣衛這些特務機構,東西兩廠不得不說,其中所謂的東廠,其實和錦衣衛職能類似,因為當年朱棣,也就是明成祖,地位不正,在靖難之役強行推翻,建文帝的統治,因此惹來各種流言蜚語,加上明成祖在朝中,並沒有自己的班底,君臣之間互不信任,所以需要一個強力機構,幫皇帝完成集權,同時鎮壓政治上的反對力量。

但考慮到錦衣衛,是前任皇帝留下的機構,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定然不如前任皇帝親密,兼之錦衣衛官署在宮外,用起來多有不便,因此便設立東廠。

明朝中這個機構,比錦衣衛權力更大,設立後讓百官震動

同樣的道理,東廠成了“親兒子”後,錦衣衛自然被冷落。東廠初設之時,是直接由明成祖指揮,且東廠只對皇帝負責,同時因為信任問題,東廠還可以監視錦衣衛,後來因為一些原因,明成祖把東廠的直轄權,交給了宮裡的太監。

而東廠的首領,一般由司禮監掌印太監擔任,稱為廠公或督主,相當於身兼兩職,但也有單獨任職的,分單獨的廠公職位,也堪比司禮監掌印太監,因此不可小瞧。

而東廠的下屬官員,有掌刑千戶、理刑百戶等,此外還有掌班、領班、司房等職位,大家是不是對這些職位很熟悉,因為歷史上確實存在過,如今的影視劇也多有借用,但是否是影視劇裡,能飛簷走壁的武林高手,這個就無從考究。

明朝中這個機構,比錦衣衛權力更大,設立後讓百官震動

而西廠同樣存在過,但並不是大多數人認為的那樣,東西兩廠同時設立的,而是在明憲宗時期設立的,剛設立時汪直為提督。其一,同樣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其二,當然是自己建立的,更值得信任,同時更好指揮。

據說西廠突然成立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在明憲宗時期,當時有位名為李子龍的妖道,以旁門左道出名,據說在朝中有極多的親信,在親信的幫助之下,李子龍得以進入內宮,且在萬歲山等地到處巡視,不知意欲何為。

但後來傳聞李子龍意欲弒君,這就讓明憲宗很害怕,才設立西廠,而機構內部職位等,都是複製於東廠,掌權者多是太監,而其中軍官在錦衣衛裡抽調。但西廠並未存在太久的時間,短短五個月就被撤銷,但被奸臣戴縉利用,讓明憲宗認為,西廠的存在還是很有必要的,沒多久又恢復了。

明朝中這個機構,比錦衣衛權力更大,設立後讓百官震動

而汪直依舊是廠公,在官復原職後,報復了那些上奏裁撤西廠的大臣,此後五年時間,汪直權勢越來越大,讓皇帝起了疑心,把他調出京城,西廠因此再度倒臺。但在正德年間,明武宗繼位後,官宦勢力再度復甦,讓西廠復開。

且東西兩廠都由劉瑾指揮,而劉瑾也是,武宗時期的“頭號”大太監,但兩廠之間誰也不服誰,整天做些互相拆臺的事,因此自己建立了一個內行廠。這個機構應該少有人知,因為它的存在時間,比之西廠更短。

明朝中這個機構,比錦衣衛權力更大,設立後讓百官震動

內行廠的職務與,另外三個特務機構一樣,但其權力比之,另外三者更大,因為內行廠的偵緝範圍,包括了所有,除了皇帝誰都可以抓。此舉讓文武百官震動,對劉瑾畏之如虎,幸運的是劉瑾並未囂張多久。

內行廠僅僅存在五年,隨著劉瑾的倒臺,內行廠、西廠也隨之消失,在歷史上曇花一現,但也能側面看出,明朝中期後,朝廷腐朽不堪,有了滅亡的預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