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廈門代言】廈門市博物館館長張仲淳:讓千年文物“說話”塑造獨特文化座標

【我為廈門代言】廈門市博物館館長張仲淳:讓千年文物“說話”塑造獨特文化座標

臺海網8月2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林少蓉 楊曉輝 陳小清)有人說,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座標和文明象徵。沒有博物館的城市是一個精神貧窮的城市。而浸淫文物界三十餘年的張仲淳,這位國內博物館界著名的專家,正是塑造廈門這座城市“精神家園”的重要角色。

近些年,他一直念茲在茲的是,在保護文物的同時,如何做有廈門特色的博物館,讓千年文物“有血有肉”呈現在公眾面前,讓文物鮮“活”起來,拉近文物與公眾之間的距離,讓國人都有“文化自信”。

人物名片

張仲淳,廈門市博物館館長、知名的陶瓷文物鑑賞專家、中國古陶瓷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城市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

我的廈門時刻

慧眼識珍寶 上手知一二

浸淫文物界三十餘年,一雙慧眼識過無數奇珍異寶,東西一上手,憑直覺的判斷,都能知道一二。從事文物工作,在外行人看來,可能是一個神秘而又清閒的行業。但其實不然,一個合格的文物專家對文物的保護和鑑定有著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張館長講了個小故事:曾經有一位藏家拿著他自認為最精緻的數件古玩,請他鑑定。“那位藏家拿出第一件藏品的時候,我早已心中有數,知道並非真品。”但一個鑑定家,其實就像是醫生,需要給“病人”分析病情,解析疑慮,所以從頭至尾,經驗豐富的張館長並沒有直接說出鑑定結果,而是拿出自己收藏的歷代名窯瓷器標本,一一比較,高下頓現。收藏者也就心服口服了。

張館長可謂真正的科班出身,他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考古專業畢業生。先後在福建省博物院(省考古隊)、廈門市文物鑑定組、廈門市文物總店、廈門市博物館等單位供職。可即便如此,幾十年來,鑑賞文物、學習理論知識、走訪國內外館藏……他不敢一刻停歇過。

我為廈門代言

做有特色的博物館 展現廈門特質

廈門市博物館由廈門市博物館(總館)和鄭成功紀念館、廈門經濟特區紀念館、廈門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思明破獄鬥爭舊址、陳化成紀念館、陳勝元故居等六個分館組成,現有藏品近三萬件,經鑑定三級以上文物共3983件,以古代陶瓷、書畫、玉器、石雕、民俗文物以及國際友誼禮品為主。當時考慮建設陳列主題專案時,張館長他們就已經開始思考:“如何辦一個有廈門特色的博物館。”廈門市博物館是地方綜合性博物館,觀眾不僅有本地市民、更多的是全國及世界客人。能吸引住客人,就是直接或間接地宣傳了廈門。而陳列閩臺兩岸書畫或民俗文化文物,有其現實意義,對兩岸觀眾和國外遊客均較有吸引力。去年一年,廈門市博物館,就吸引90多萬人前來參觀。

廈門是一座國際性的風景旅遊城市,陳列的內容應該也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與國際觀。加上廈門歷史上長期形成的深厚音樂氛圍,這在全國各個城市是絕無僅有的。張館長介紹,下一步,他們即將推出《中國民族民間樂器》陳列,以中國56個民族的民間音樂、舞蹈、器具為主,目前在全國尚無先例。

我的廈門願景

讓文物鮮“活”起來 樹立“文化自信”

一個博物館,如何做到吸引觀眾的眼球?當然跟它的內容和藏品有很大的關係。張館長說,近年來,他們舉辦展覽、修復文物、考古調查、出版文物科普書籍、開通博物館微信公眾號等舉措,拉近文物與公眾之間的距離,就是為了竭盡所能地“讓文物說話”,讓歷史活起來。僅去年一年,就引進了24場臨時展覽,其中以“永樂官窯瓷器展”、“耀州窯陶瓷精品展”、“唐三彩特展”、“廈門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展”、“歷代聖旨展”等為代表的文物特展特別受公眾歡迎。而為了讓明代永樂官窯瓷器“活起來”,市博物館利用微信公眾號連續推送與永樂瓷相關的小知識、小故事,製作《陶煙五色永樂瓷》精品圖錄、邀請專家現場解說、出圖書等方式,切實打響了展覽的知名度,讓千年文物“有血有肉”呈現在觀眾的面前。

如何讓國人都有“文化自信”?張館長說,除了要強調保護文物外,更應該讓文物鮮“活”起來,讓百姓有興趣走進博物館,才能拉近文物與公眾之間的距離,這是日後博物館最主要的工作之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