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30多年每日清水白菜,父母再見已認不出

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論六家要旨》

隱居山林,悠然田野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客的畢生追求。擇一處良田,建一所私宅,養一圈雞禽,彈一曲雅樂,好不快哉。在世外桃源,他們可以逃離世俗的紛擾和官場的爭鬥,專心發展自己的愛好和事業,而這些人,被後世統一稱作隱士。

"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30多年每日清水白菜,父母再見已認不出

在古代,“士”一詞專門被用來形容知識淵博的人,而隱一般都做“藏匿”或“歸隱”之用。由此,“隱士”便可以解釋為:為了逃避官場而歸隱山林的人。隨著時代的發展,道教逐步傳入中國,遠離世俗不再成為人們歸隱山林的唯一緣由。“終南山第一隱士”,便是為了修身養性,才上的山。即便修道是興趣使然,但其中的苦痛亦是常人所不能忍,但這位隱士隱居30多年,每日清水白菜卻毫無怨言,實在令人欽佩。只是由於長期缺乏營養,這位大師瘦了許多,以至於父母再見他時已認不出兒子的模樣。那麼,這位隱士後來如何?

隱士與道家的淵源

利益爭奪是人類社會亙古不變的話題。公元前2690年,距今4600年前,為食物與領地的分割,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蚩尤部落進行的一場大戰,史稱涿鹿之戰。開啟了遠古時代向文明時代的轉變。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文明的發展使人類的野性逐漸收斂,對利益的爭奪也逐步從戰場轉移到官場,人際關係的處理更為複雜。有些不願被世俗沾染塵埃的人因此逃離官場,隱世閒居。

"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30多年每日清水白菜,父母再見已認不出

雖然“士”一般是儒家子弟的代稱,但“隱士”中所蘊含的歸隱山林,順應自然的思想卻源於道家。除此之外,後世因修身養性而來到山上修煉的人,其想要達到的“以遊無窮者”狀態也來自於道家經典著作。可以說,隱士與道家,淵源頗深。東漢至魏晉南北朝(公元25年到公元589年),道教的形成和確立,正好為道家思想的發展提供了契機,隱士也藉以道教場所實現自己的修身之夢。終南山,便是他們“夢的基地”。

終南山第一隱士

終南山第一隱士號稱“但侯大師”。與古代名士有所不同,他修道是為了磨練意志,親近自然。為此,他日日誦讀道家經典,將老子所說的話奉為圭臬。春夏秋冬,寒來暑往,三十個年頭過去,他終於參透道家奧妙,獲得了心靈的寧靜。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侯”大師的成就來源於他不懈的努力與過人的毅力。身處終南山一隅,生活用品無法在山下時佈置的那麼齊全,住宿條件也不是那麼優越。

"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30多年每日清水白菜,父母再見已認不出

他住的那所小房子,除了桌椅板凳和床鋪衣服外就沒有其他東西,電子裝置和網路訊號等現代科技產物也通通沒有。夏天屋頂漏雨,冬天牆壁透風,這對屋主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考驗,沒有恆心的人很快就會被這種生活環境勸退。但侯大師沒有如此,相反,他對這種情況還很高興。面對採訪,他淡然處之,當被問及“無不無聊”的時候,他更是笑著搖頭,稱這是上天對自己的考驗。

成名後的生活

但侯大師成名後,並沒有因為大眾的稱讚洋洋自滿,依舊過著每日清水白菜,唸書打坐的生活。然而由於常年清湯寡水,身體獲取不了充分的營養,只能日漸消瘦。父母來看他時,已然認不出兒子當年健康俊朗的模樣。對此,但侯大師並沒有太多表示,多年的修道生活早已磨平他對世間萬物的激情,如今,繼續參悟世界奧秘才是更為要緊的事。距離他初入道門,已經過去30個年頭。直到今天,他依舊在與世隔絕的終南山上,苦中作樂地修行。

"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30多年每日清水白菜,父母再見已認不出

結語

但侯大師苦心修煉三十年的毅力與耐心值得我們讚揚與學習。只是對於“但侯大師”拋棄家庭,對家人不管不問這件事,眾人看法不一。有的認為他這是置親情道義於不顧,所作所為非孝子之舉,也有人認為這是但侯大師拋棄塵世雜念,真正到了修道忘我境界的表現。然而不論如何,上山修道都是但侯大師自己的選擇,我們作為外人並沒有權利去幹預,也沒有資格去評判。至於他的行為正確與否,還要看他自己與其家人的感受。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