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量制定可以透過實踐的檢驗和營養科學的發展而作適當的調整

在人群中,不同的性別、年齡、體型、活動狀態和生活狀態,都會使其對營養素的需求存在著差異,就是在同一性別、年齡和狀態的不同個體之間,也會存在著若干差異,因為機體之間不僅可以存在著代謝過程的差異,同時機體對外界環境也有不同程度的適應能力等。

供應量制定可以透過實踐的檢驗和營養科學的發展而作適當的調整

在各個年齡組織中,到了成人階段(一般是指從20~40歲),此時機體比其他年齡組相對講來要穩定得多。各國的學者往往根據自己的國情,首先制訂本國人成人的營養素供應量,作為一個供給的引數,從而進一步制定其他年齡組及在不同生理狀態下的供給引數。在此,必須明確以下的兩個相互有關的概念:

供應量制定可以透過實踐的檢驗和營養科學的發展而作適當的調整

(1)需要量(Requirements):是指維持身體正常生理與生化平衡所必需的最低量,故有些人稱基本需要量或最低需要量。這個量大多是從少量人體或人體代謝物質的測試而得到的。估計如果攝入低於這個量,將不能保持健康。

供應量制定可以透過實踐的檢驗和營養科學的發展而作適當的調整

(2)供應量(Allowance0這個量是以需要量作為基礎,考慮到人體的個體差異,並照顧到群體中大多數,考慮為達到營養素的平衡,使需要要得到充分的滿足;考慮在特定時期中,人們的需要與實際的可能等而制定的各項營養素供給指標。這種供應量的制定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目的:即指導食物的生產、集體居民的計劃膳食與營養、膳食治療。供應量制定後不是不可以改變的,可以透過實踐的檢驗和營養科學的發展而作適當的調整。一般供應量高於需要量,當人們的攝入量低於供應量時不一定就是不足,但可以說不夠安全。

供應量制定可以透過實踐的檢驗和營養科學的發展而作適當的調整

中國生理科學會營養學會於1981年修訂營養供給量表(表8-1),表中對成年人提出了基本的指標。1988年又重修訂。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