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坤夜讀丨又是一年中秋時(有聲)

亞坤夜讀丨又是一年中秋時(有聲)

夜晚,去家附近公園散步。

公園裡,人們三三兩兩,或疾走,或邊聊邊走著。我隨在人群裡,如往常一樣快步向前。驀地,一陣香氣鑽入鼻息,甜甜膩膩,帶有一股子霸道的不容分說的濃郁。仰頭望去,夜色中那些熟悉的小花朵已然開了,盈盈點點於繁茂的枝葉間,若隱若現似頑皮的孩子在捉迷藏。哦,是中秋節要到了啊。

這一年一度的桂花香,帶有強烈節氣和時令訊號。譬如在長沙,桂花開得正好香氣正濃,便是中秋佳節來臨之時。

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源自於“祭月節”。在華夏文明早期認知中,月亮和太陽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是人們最早崇拜的物件。《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即是祭月,故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和民眾就已經有了祭月、拜月的儀式和活動。“中秋”一詞最早出現於漢代文獻《周禮》,官宣為全國性質的節日,是在唐代,盛行於宋代以後。

中國人骨子裡熱愛大團圓,所有的節日核心都是快樂。春節是最大的快樂,家家戶戶貼春聯辭舊迎新。在外奔波的遊子,無論多遠都要在春節返回家中與親人團聚,那才是一年辛苦忙碌的動力和理由。元宵節有歡樂恣意的猜燈謎、賞花燈、劃旱船;融入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賦有傷懷情思的端午節,也以賽龍舟的豪邁歡快隆重開場;即便是掃墓祭祖的清明節,肅穆之餘仍有盪鞦韆、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節目;而中秋節,卻是在快樂之上又衍生出了無限的浪漫。

中秋之夜,仰望著空中皎月,品嚐著香甜酥軟的月餅,再啜一口桂花蜜釀,此時夜空中飄來陣陣桂花香,節日氣氛於皎潔的月光中暈染瀰漫,盪漾開來。文人騷客因而情思炸裂文思泉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等佳句美詩橫空出世。那些生動活潑的神話故事也應運而生,美麗的嫦娥、深情的后羿、可愛的玉兔、勤勞的吳剛,令人垂涎的月中桂花酒,千百年來勾起人們無窮無盡的想象和飽滿的情懷。

小時候,我便最愛過中秋。晚飯後,一家人圍坐在門前樹下小圓桌旁。母親在那晚顯得較平日悠閒,她和我們坐在一起有一搭沒一搭地閒聊著。我們望著天上那一輪明亮的圓月,猜測著嫦娥此時在幹什麼,那個每天搗藥的勤勞小玉兔過了今夜是不是也會放個假?我們沐浴在皎潔明亮的月光之中,每個人的心靈似乎都安上了翅膀。那時候的月餅是酥皮的,皮上還有一個小紅章,像蓋了一枚鄭重的小戳。皮一層一層地剝,一片片入口,吃到月餅餡之前,不免種種猜測,彷彿經過重重關卡破解迷霧一般,有絲莫名的神秘。如今酥皮月餅很是罕見,我也漸漸不怎麼愛吃月餅了。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以月寄情託物言志是文人的思路開合,而以自然現象貫穿人生哲理更是先哲聖人的智慧。《周易》中“日中則昃,月影則食”,便是借日月盈虛的自然現象寓示人類生活應遵循的規律。《紅樓夢》中多次對中秋節不惜筆墨的描述,亦是以中秋的圓滿盛極反襯影射其之後的衰微。

順著桂花樹的葉梢,我望見天空中那一輪將至豐盈的圓月。於濃濃的桂花香中,感受著秋天的飽滿,更添了一絲對中秋的期盼。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