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養生之道,養神先行

《黃帝內經》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從何來”。精神養生是指透過調節情緒,使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神補是透過自我管理,掌控自己的身體和慾望,讓身體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

古代神醫扁鵲主張“養心先調神”,他提倡淡泊名利,不求聞達,追求心靈的內在平衡與和諧。

人生,只有讓精神健康和身體健康完美融合,才是陰陽平衡的完整理念。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養生之道,養神先行

1、養生先養神

人生自是有情痴,要做到“養心調神”非常不易。而情緒活動與身體的健康卻聯絡得十分緊密。也就是說,人的心理精神因素對身體健康有超過生理因素影響的程度。

從事臨床內科50年的朋友說,很多的病都是由情緒心理造成的。比如心因性的頭痛及消化化不良等。再比如潰瘍病、高血壓、冠心病的產生和加重,也與心理因素有密切聯絡。

“我沒有什麼養生秘訣,非要讓我總結,只能用一句話來說,那就是心態平和、常用腦子、手腳常動、管

住嘴巴和定期查體。”

中醫泰斗李輔仁,97歲的時候,沒有糖尿病和高血壓,說起話來仍是聲音寬厚底氣十足,長壽的秘密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

“我從來不抽菸,不喝酒,而且不吃任何保健品。” “我幾十年與人為善,助人為樂,不傷人,不記仇,不報復,只在事業上不斷努力。”

他一直本著“將心比心”的原則做事,多做些好事少些遺憾。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養生之道,養神先行

2.養神情緒先調整

傳統醫學所稱的“情志”,指人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緒反應。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

情志養生法,是指自己透過對情緒的自我調節將心情調節到最佳狀態而健康長壽的方法。

誰的人生都是不如意事十有七八,就看你的心怎麼想,再苦再難也要往前走。那就要看得開想得開放得下, “怎麼過都是一天,” 笑比哭好。喜怒哀樂由心生,人生要快樂,心就先快樂!

現代醫學實驗證實,不良情緒是“促癌劑”。如果長期處於不良心理因素的影響中,患各種疾病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甚至會導致癌變。

林清玄說“這世間真的有人找到過幸運草嗎?也許,世界上根本沒有幸運草。又或許幸運草根本不在草裡。幸運草確實不在草裡,而是在我們的心中。只要我們的心夠寬廣堅強,只要我們的情夠細膩溫柔,只要我們一直保有喜悅自由的生命姿態,我們的心就會長出一株美麗的四個葉片宛然的幸運草。”

98歲的人民藝術家秦怡,經常參加社會及藝術活動,還有家務的拖累。她的生活常年處於忙碌之中。然而,她動中取靜,在緊張活動之後,會坐下來畫一朵花,添幾片綠葉,或是找一本中外名著,讀一段精彩章節,以求得動靜協調調整心緒。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養生之道,養神先行

3、養神妙法慈儉和靜

相傳生於清代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卒於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的養生家李杜遠,享年256歲。李氏一生深明養身養心之道。他遵循養身養心四字箴言——慈儉和靜。

我國著名文學教育家葉聖陶葉老,一生寬厚仁慈,善良仁德,享年94歲。

儉為簡單無慾。“

儉於飲食則養脾胃,儉於嗜慾則聚精神,儉於言語則養氣息,儉於交遊則潔身寡過,儉於酒色則清心寡慾,儉于思慮則蠲除煩惱。凡事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益。

李氏認為,山野裡的人之所以比城市裡的人長壽,是因為他們本性天真,無過多奢求。日出而作而落而息,“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而城市人內心浮躁精神內擾,所以很難長壽。

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君臣和國家興旺,父子和家宅祥和,兄弟和手足提攜,夫婦和家安興旺,朋友和互相幫助,鄰里和喜氣洋洋。和者氣順,順者氣血通暢,身體亦安康。

菜根譚“

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閒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淡中意趣衝夷,得心之真味

”。只有在平靜中意念思慮清澈不染,才能看出心性的本源;在閒暇中氣度舒暢悠閒,才能發現真正的玄機;在淡泊中寧靜中,才能體會真正的趣味。靜能守神生元固攝,輔以適當活動,促進血液迴圈,心清則靜,心靜則清。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養生之道,養神先行

4、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只有精神重新組合便能產生奇蹟。

“唯樂可以養生,欲樂者真如為善

”。善良正直的人,心善厚德,與人相處心地坦蕩無煩憂。快樂為先,身體就能分泌快樂激素。這些激素能把血流量及神經細胞調節到最佳狀態,從而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健康長壽。

所以,養生之道,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養生先養心神,方能健康長壽。

參考資料

1、求醫不如求己(春之霖,焦亮)

2、國醫大師李輔仁(金堤古方國醫堂)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