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不願當華為的軀殼,華為最終可能還得自己造車

眾所周知,華為一直宣稱自己不造車,只聚焦ICT技術,幫車企造好車,華為想做的就是類似於博世這樣的一級供應商,為車企服務。

而為了做好這個供應商,華為也研發了眾多的與智慧汽車相關的技術,可以說除了不造車,其它都造了,像自動駕駛方案、鐳射雷達、座艙SoC、鴻蒙車載系統、七合一電驅系統、充電模組等等。

車企不願當華為的軀殼,華為最終可能還得自己造車

在華為自動駕駛負責人蘇箐的眼中,“傳統的車廠的看法,基座是車,會做很多小盒子,來一個功能加一個盒子。”

而未來汽車是計算機加外設,計算機是核心是基座,外設這些並不重要,所以只要掌握計算機這一塊就行了。而華為的想法就是,掌握汽車的計算機部分,至於外設部分,那麼就讓車企自己去搞吧。

車企不願當華為的軀殼,華為最終可能還得自己造車

但隨之而來就有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當計算機這一部分核心,車企究竟願意不願意接受華為這樣的第三方企業來搞?

於是也就有了前段時間上汽董事長陳虹的一段話,他說:“與華為這樣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動駕駛,上汽是不能接受的。不能它成了靈魂,而上汽就成了軀體。”

這句話的背後,其實代表的就是車企與供應商的關係,車企擔心淪為科技公司代工廠,不願意給華為做軀殼。

車企不願當華為的軀殼,華為最終可能還得自己造車

事實上,大家都清楚,在智慧汽車時代,汽車的壁壘不再是發動機、變速器、底盤以及上萬個零件的組合能力,而是自動駕駛、電機等以及上億行程式碼的執行能力。

將來,能夠帶來產品溢價和增長利潤的,更多地來自於智慧汽車的軟體服務與應用,而製造和銷售汽車成為基礎工作,真的是軀殼,並不那麼重要了。

所以車廠們,也希望爭取更多的主導權,要在智慧汽車價值鏈重塑的過程中,不至於淪為“底層打工人”,也想掌握自己的核心。

車企不願當華為的軀殼,華為最終可能還得自己造車

這就是當前第三方科技企業,與車企的博弈了,而從實際來看,目前與華為真正有深度合作的,也就是Huawei Inside模式,目前只是三家。

並且這三家都是相對不算大的車企,自己本身的科技研發實力並不太強,所以不得不選擇與華為合作,想要快速地佔領市場。

所以未來,說不定為了造好車,華為可能得自己親自下場造車,而不是幫車企來造車,因為這些小車企,不一定能夠滿足華為的慾望和需求。

好在華為之前在不造車的宣告末尾 ,寫著“本文從發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為3年”,華為給自己造車,是留了後路的。

頂部